关于竹的诗句-白话文篇

1、诗词可写景寄情,亦可言志抒怀。诗一如琴,抚琴者常叹知音难求,作诗者亦如是。有些诗,融情于景,简约朴素,为众生所喜。有些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世间万物千景,一花一草,一叶一尘,皆可成为诗料。——白落梅《一卷大唐的风华》

2、张诗清丽,所写不过春日的兰叶,秋日的桂花,江南的丹橘,故园的杨柳。他笔下的草木皆有性情,四季皆有音律。——李惟七《浮云半书2》

3、诗是树叶,比秋天短,比世界长。——顾城《顾城哲思录》

4、如果诗的写成不能像树叶发芽那样自然,倒不如不写为妙。——齐慈

5、白露沾湿哪句诗行,我又读到蒹葭苍苍。——伦桑《云水谣》

6、唐诗一首低吟出谁人的梦呓,素纸留香缥缈了何处的芬芳。零落在诗歌中的点滴情怀由白落梅悉数拾起,每一个字,每一行诗,每一句解读都透着清丽之美。隐世才女白落梅,执温润之笔,再度演绎唐诗里的爱恨别离、悲欢离合。闲居梅庄,诗酒琴茶,杯盏之中,亦是满满的宋唐。——白落梅《一卷大唐的风华》

7、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当然,如果一个有口吃的人,他的话就是一首绝妙的梨花诗。——张悦然

8、竹子的好处是一个疏字,太阳照进竹林里,真个是疏疏斜阳疏疏竹,千竿万竿皆是人世的悠远。——胡兰成《今生今世》

9、每个在这个世界生活过,能拼凑出两个韵脚的人,都写过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是世界上最适合写诗的话题—永远不会改变,因为春天本身就是诗的化身。如果你没有写过至少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诗人。——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

10、我是一些诗歌草稿你是一首诗。——海子《跳伞塔》

11、画瘦了山,涂瘦了花枝,扯瘦了溪水与鸟鸣,在一缕墨里,瘦成短短的一行诗。宿墨瘦尽,本是从古树里传来的瘦马蹄音,泠泠走笔,渺渺清音,但一提笔,一山的野花尽数开。——白音格力《宿墨瘦尽》

12、竹有凌云之志,亦有隐逸之风。——白落梅《花开半季,情暖三生》

13、诗有出典,给识货人看了,愈觉得滋味浓厚,读着一首诗就联想到无数诗来烘云托月。——钱锺书《围城》

14、在诗的各种意境之中,我自己总觉得“平实”、“含蓄”、“淡远”的境界是最经得起咀嚼欣赏的。“平实”只是说平平常常的老实话,“含蓄”只是说话留一点余味,“淡远”只是不说过火的话,不说“浓得化不开”的话,只疏疏淡淡画几笔。——胡适《谈谈“胡适之体”的诗》

15、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海子《冬天》

16、风雨正好,该去写点诗句。——西贝《路人》

17、好的诗,意在言外;好的画,意在画外。——朱丹《谈中国画的传统》

18、若诗自是文字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映影。——钱锺书《谈艺录》

19、你坐在小山坡上一个人住在旧粮仓里写诗。——海子《在一个阿拉伯沙漠的村镇上》

20、莫干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动衷。尤其是早晨,缭雾初散,无数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摇曳,便觉众鸟酬鸣为的是竹子,长风为竹子越岭而来,我亦为看竹子乃将双眼休眠了一夜。——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

关于竹的诗句

关于竹的诗句-古诗词篇

1、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2、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郑燮《窘况为许衡州赋》

3、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王庭筠《绝句》

4、小诗有味似连珠。——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

5、殷勤竹林咏,犹得比晁山王。——苏轼

6、笔似出林鸟翼,诗如落涧泉声。——黄庭坚

7、诗情引。短桨扶过芳草径。——薛时雨《天仙子阻风江村小步》

8、吟窗相望松间,除却填词,便寻孔翠。——龚翔麟《莺啼序赠李耕客》

9、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

10、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11、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红梅三首其一》

12、记竹里题诗,花边载酒,魂断江干春暮。——韩元吉《薄幸送安伯弟》

13、茅檐出没,水浮桥外,人自两峰来。吟到涧泉梅。问何似、山阴道回。昌甫有“春浦雪涧泉梅”之句。——韩淲《太常引》

14、秋时到,诗翁清瘦秋容老。吟成兴尽可以归,一雨岩前恰初过。——黄裳《再游普光寺》

15、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16、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姜夔《侧犯咏芍药》

17、秋思。题诗梧叶儿。——尤侗《河传其九九》

18、联,小山秋水篇。——张可久《金字经·胡琴》

19、杂诗新体,花叶亲书娇旖旎。生小腰支,树底秋千罥鬓丝。——张景祁《减兰效东坡郑庄好客一首体》

20、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林逋《小隐自题》